上海保交所籌建方案最快月底宣布或實行會員制:故事

時間:2023-12-14 03:42:24 作者:故事 熱度:故事
故事描述::經過多年的研究論證,我國第一家保險交易所有望在今年正式落戶上海。近日,上海保監局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證實,目前上海保險交易所(下稱“上海保交所”)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另有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上海保交所方案預期最快將于本月底召開的2015陸家嘴(行情600663,咨詢)論壇期間獲批宣布,最遲也會于今年年底前獲批,同時,上海保交所很可能采用會員制的形式。  保交所籌建方案已上報  “目前,上海保監局已經和上海市金融辦一起推動成立了保險交易所籌備小組,籌備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并進入關鍵期。”5月底,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在復旦大學參加“上海論壇”時表示。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上海保交所的方案目前已獲保監會通過,并上報給了國務院。這一情況也得到上海保監局相關媒體負責人的證實。  “方案預期最快將于今年陸家嘴論壇期間獲批宣布,最遲也基本會于今年年底前獲批,獲批之后的籌備期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地點基本確定會在上海自貿區。”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介紹稱,國際上,保險交易所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英式和美式兩種,前者以英國勞合社為代表,采取會員制的交易模式,以原保及再保業務作為交易標的;后者以紐約巨災風險交易所為代表,類似證券交易所的公開掛牌交易模式,涉及保險風險證券化。兩者各有利弊,前者在成立初期可能因為會員限制而影響交易活躍度,在國際上,這種模式也有失敗的先例。資料顯示,1980年3月31日,模仿勞合社運行方式的美國紐約保險交易所開業,但僅僅7年后就以關閉告終;而后者則牽涉到保險風險證券化問題,但目前我國的保險風險證券化還在論證階段。  對于上海保交所究竟采用哪種運營模式,上述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很可能采用會員制的運行模式。但不會照搬國際上的形式,肯定會有‘中國特色\\’。”不過,對于會員門檻及更為具體的方案內容,上述人士和上海保監局相關負責人均表示不掌握情況。  功能和意義  盡管方案細節還不得而知,但據業內人士介紹,通常來說,保險交易所的功能是提供保險交易的場地與設施,重大項目的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團體類人身保險,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之間的重大再保險項目,都可以在這個平臺實現掛牌交易,同時保險交易所還有保單轉讓功能,長期壽險的保單持有人如因各種原因需要退出保險,又不愿意向保險公司退保,可以通過保單轉讓平臺向需要此項保單的人實行轉讓。而成熟的保險交易所還可以產生衍生產品交易,如巨災債券等。  據裴光介紹,保交所成立后將打通國內與國際保險市場,建立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連接,推動形成區域性再保險交易、定價中心,成為巨災保險發展的重要載體。  而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上海保交所的籌建是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保險中心的戰略要求。同時,在保交所的交易都是信息透明的,建立保交所、實現保險場內交易,有望推動保險業進一步規范經營,有助于解決市場中高手續費、私下交易等不規范的現狀。另外,目前我國整個保險業正處于加速發展期,保交所的籌建可謂“正當時”。  目前,上海已經具有股票、債券、黃金、期貨、鉆石、貨幣、外匯、航運、產權等多個各類要素市場,唯獨保險沒有有形市場。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上海就已有建立保險交易所的構想。2011年的《上海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概要》更是正式提出,上海將創造條件設立“中國保險交易所”。與此同時,深圳前海、北京以及四川成都均有意設立保險交易所。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9年,北京地區出現一家北京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由北京市工商局頒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經營范圍為提供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交易的場所和服務。但據媒體之前報道,該公司事先并未經保監會審批。而2013年,根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的指導意見,正式更名為“北京保險服務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8月,前海保險交易中心(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官網信息顯示,“交易中心是一個以互聯網金融為特征,集B2B、B2C及O2O為一體的創新型保險交易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  “即將在上海落地的保險交易所將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保險交易所,深圳的是交易中心,不需要國務院進行批準,功能肯定沒有上海保交所完備。”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上海保交所籌建方案最快月底宣布或實行會員制-故事】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