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只需幾百元,保額高達數百萬,網紅百萬醫療險靠譜嗎:主題

時間:2023-12-10 09:47:16 作者:主題 熱度:主題
主題描述::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最高600萬保額,突破醫保限制,癌癥無免賠,保住院和門診,進口藥報銷———某保險公司推出的一款“百萬醫療險”打出這樣的廣告語。  近段時間以來,“百萬醫療險”正成為“網紅”。投保人每年只需要支付數百元保費,即可享受少則百萬、多則數百萬甚至千萬元的醫療保障。  如此低廉的保費,卻能享受高額的保障,這樣的醫療保險產品究竟靠譜不靠譜?  前后賠了37萬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某款保額400萬元的短期醫療險后,濟南市企業職工陳明在2017年年底花費362元購買了這款保險產品。而2018年單位查體,查出陳明的甲狀腺有癌變趨勢。  有了醫院的病歷和確診通知書,陳明投保的保險公司通過綠色通道在7日內安排了三甲醫院的手術。隨后,陳明向保險公司提交了相關證明資料申請墊付。保險公司審核通過后,3個工作日內,工作人員上門墊付醫藥費。  整個治療過程,保險公司共計墊付了4次,累計達37萬元。  “當時也是覺得便宜,還有醫療保障,就買了這款產品。沒想到賠付迅速,而且賠付金額也是按照合同約定的比例。”陳明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高額”確有水分  同樣投過此類高保額醫療險的45歲事業單位職工李萍則表示,她的合同中約定有1萬元的免賠額,即如果住院治療花費不到1萬元,則費用由被保險人自行承擔。“基本上,生病住院的費用,醫保就可以覆蓋到,而且短期住院的花費一般也超不過1萬元,因此這類保險并不適合所有疾病。”  李萍認為,職工醫保規定的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為85%,居民醫保為70%。如果加上大病救助的報銷,總報銷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0%以上。而按照“百萬醫療險”的約定,是在扣除醫保報銷后針對自付部分給予賠償。如此看來,實際補償與“百萬補償”顯然有一定距離。  李萍認為,得重疾是有概率的,真正把賠付金額拉高到1000萬(最高)實際意義不大。因此,購買此類保險不能僅僅“盯”著高額的賠付,而應該認真研究一下合同,到底哪些疾病可以賠付,哪些不在范疇內。  “一方面由于消費者投保非常便捷,在支付寶、微信和其他互聯網平臺可直接選擇產品,在線完成投保;另一方面,無需體檢,投保人只需如實填寫健康告知即可。因此,‘百萬醫療\\’類短期醫療險產品愈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新眾安金融健康互聯網平臺營銷總監柯華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柯華透露,在服務方面,不少醫療保險把附加的一些綠色通道服務、醫療增值服務也加入了“百萬”的范疇,比如預約知名專家門診、快速提供三甲醫院手術預約等,這些服務項目就占了十幾萬的額度。如此算來,“百萬醫療險”的賠付中確實有些水分。  問題在續保等方面  “尊享e生醫療險17版,保費136元起,最高保額600萬元,不限醫保,續至80歲”“男性百萬高發癌癥險,保費6元起,最高保額100萬元”……諸如這樣的商業推介,在一些保險公司的網站或App平臺上醒目可見。  “此產品保障期多為1年,保費在一兩百元之間,保額在百萬元之上。可對門診、住院、手術等費用進行賠付,也可針對社保指定之外的用藥給予賠付,主要在網絡銷售渠道發售。”一位從事過傳統保險銷售的資深保險銷售顧問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并沒有一款短期醫療險標注能夠一直保證續保,某險企針對上線的“百萬醫療險”承諾6年保證續保,已是當前市面上的最長時間。  “雖然對續保做出了約定,即滿足條件的消費者在保險期滿時可以申請繼續投保,但問題在于續保的條款和費率可能會跟前一保險期間不同。”上述資深保險銷售顧問透露,不少公司用短期健康險的概念,偷換了長期健康險的概念,在宣傳方面存在誤導。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百萬醫療險”暴露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續保、免賠額等方面。  柯華認為,隨著投保人年齡增加,其患病風險概率也在上升,險企可以通過產品大幅漲價來規避這一風險,甚至下架相關產品,這就使得消費者面臨無法續保的風險。  市場需求有“痛點”  “盡管險企通過提高賠付限額提升了產品的吸引力,但多數‘百萬醫療險\\’規定必須在公立醫院就醫,且費用是發生在一年內的,因此實際發生百萬、千萬醫療費用的概率并不高。”保險專家齊林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從這個角度看,超高保額只是一個噱頭。”  齊林認為,“百萬醫療險”的目標客戶群體其實是收入穩定的人群,他們在醫保之外急需這樣高性價比的產品去覆蓋醫療風險。  “如今,微創、靶向治療等新型醫療技術的發展,使得醫療費用大幅上升。像一些癌癥,一年的各種治療費用加起來,很可能會超過100萬元。”柯華認為,選擇“百萬醫療險”的投保人更多是想買一份心安。  “‘百萬醫療險\\’大多由互聯網保險公司推出,這也是此類公司一貫的市場打法———找準市場需求痛點,以低保費、高保額吸引那些有保險需求卻糾結于高保費的中青年群體。”中國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金融學院副院長何英盛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這類產品走紅背后是居民對看病貴的憂慮,以及對于當前醫療類保險保費高、保額低的不滿足。  降低對它的期望值  隨著我國中等以上收入群體消費升級需求的持續擴大,醫療險市場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眾安保險調研數據顯示,2015到2017年,中端醫療險市場規模分別在5億元、12億元和80億元,占當年健康險市場的比例由0.2%猛升至1.8%。  而針對“百萬醫療險”的出現,近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對“百萬醫療險”提出具體監管意見,明確禁止保險公司在設計這類保險時,為追求營銷噱頭,在嚴重缺乏經驗數據、定價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設定高額給付限額,并在短期健康保險中引入“終身給付限額”“連續投保”等長期保險概念夸大產品功能,擾亂市場秩序。  那么,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柯華建議,一般來說,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定期壽險可謂基礎保障“四大件”。從健康險市場來說,剛需產品應該是具備直付或墊付醫療費用功能的醫療險。至于“百萬醫療險”,需要從實際出發,降低對它的期望值。  山東新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偉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在投保“百萬醫療險”時,首先要選擇正規網站和互聯網渠道,認真閱讀保險條款和投保須知等;同時要評估自身保險需求,不要只看重保額高低,還須認真了解擬投保產品的保障范圍、期限、免賠額度、除外責任、續保須知等重要內容。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保費只需幾百元,保額高達數百萬,網紅百萬醫療險靠譜嗎-主題】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