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回歸保障定位創新推動轉型:象徵

時間:2023-12-08 07:47:28 作者:象徵 熱度:象徵
象徵描述::一年來,保險業繼續履行“保險業姓保”理念,倒逼行業調整結構,從輕保障、重投資轉向重保障進而是長期保障。在重塑自身的同時,保險業通過各種形式,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規模和能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業績源于回歸保障   “保險業姓保”,這是去年底以來中國保監會反復強調的理念之一。就在11月份,保監會重申了堅持“保險業姓保”“監管姓監”的原則,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的三項重點任務;12月21日,保監會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黨委會上,再次強調要把是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衡量保險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標準,始終堅持“保險業姓保”定位。   事實上,“保險業姓保”可以看成是2017年保險業防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保險業姓保”來回歸保障本義,抑制了保險公司在資本市場爭相舉牌的沖動,倒逼行業調整結構,從營運方式到產品設計,從輕保障、重投資轉向重保障進而是長期保障。這種變化也可以從前10個月的數據中看到。前10個月,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9815.63億元,同比增長26.18%,其中人身險公司業務中具有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占比81.12%,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5473.75億元,同比下降51.40%。   側重保障型業務,中國平安堪稱行業的縮影。據中國平安公開數據,從2012年到2016年,按照保障為主的策略,中國平安長期保障型業務的新業務價值占比(“償一代”口徑)逐年上升為49.2%、53.5%、60.2%、64.2%和66.6%。今年前11個月,中國平安保費再次提速,原保費收入5548.33億元,同比增長29.73%,在四大險企中拔得頭籌。   對于保險業回歸保障的效果,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近日公開表示,今年前10個月,全行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近20%,即將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16年,中國對全球保險市場的增長貢獻率達59%。按今年的增長勢頭,中國對全球保險市場的增長貢獻率還將繼續上升。   服務實體漸成規模   2017年的保險業一方面通過防風險調結構,不斷重塑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大局定位,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也漸成規模。   11月9日,保監會公開發文將2017年前三季度的發展狀況定位為“‘保障+服務’功能的持續增強”。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保險業務中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責任保險和農業保險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4.17億元和414.03億元,同比增長22.59%和14.99%;與宏觀經濟相關性較強的工程險增速明顯加快,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0.79億元,增長17.67%,增速同比加快7.12個百分點。   從提供資金支持看,保險業定期存款余額超1.4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3%。從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看,以債權、股權計劃形式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投資規模達7720.74億元;以債權計劃形式支持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投資規模分別達2986.18億元和1224.35億元;保險資金實體項目投資中涉及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債權投資計劃規模達6166.75億元。這些數據到年底盤點,應該只增不減。   據了解,今年在《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的主導下,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各家險企的重要戰略。比如,中國人壽通過發起設立債權、股權等多種方式,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截至今年上半年,以基礎公司投資標的各類產品,累計規模已超2000億元。   中國太保產險常務副總經理盛亞峰透露,中國太保積極開展首臺套和新材料保險,截至2017年11月份,僅此一項中國太保就提供了近54億元的保障額度。“中國太保產險自2011年起就開始探索業務經營,為客戶提供累計超過5000億元的保險保障。”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查衛民還向媒體人披露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6月份,中國信保累計支持國內外貿易和投資3.1萬億美元,為數萬家出口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累計向企業支付賠款100億美元,帶動240余家銀行為出口企業融資超過2.8萬億元。   保險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規模將在發展中越來越大。   科技創新是潛在動力   2017年以來,保險公司積極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紛紛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臺和區塊鏈為主的產品,逐漸將應用于各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實現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數字太保、科技國壽、掌上人保等。   “數據是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資源,通過數據分析重新定義潛在市場,將數據轉化為實際價值,中國平安將通過內部各個系統和領航基金,挖掘金融科技和數字健康方面的機會。”平安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羅中恒說。   事實上,中國平安已經開始在金融+科技驅動模式中持續受益,體現在其互聯網金融平臺。如陸金所、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等今年上半年首現盈利,實現凈利潤4.2億元。“互聯網用戶已成為平安客戶數量穩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推動互金平臺新業務快速向規模化發展,金融機構服務生態圈逐步成型。”民生證券李鋒說。   “從目前我國保險公司科技發展戰略看,主要是堅持自主研發,通過創新智能產品的方式推動從資本驅動型轉變為科技驅動型。此外,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合作,依托其強大的金融科技優勢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保監會統計信息部統計管理處副處長段海洲表示。   用科技創新推動保險業發展也是當今國際潮流。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領域交易量和交易額增長接近1倍,2016年投資總額高達17億美元。另有預測稱,2021年中國保險科技市場總規模將達1.4萬億元。如此看來,中國保險靠科技切入國際保險發展快車道的進程正在逐步加快。   慧擇提示:保險業回歸保障定位,創新推動轉型。其中在轉型方面,保險業積極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借助金融科技推動行業從資本驅動型轉變為科技驅動型。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保險業:回歸保障定位創新推動轉型-象徵】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