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互聯網保險:不懂運營的精算師不是好產品經理:文學創作

時間:2023-11-29 19:33:27 作者:文學創作 熱度: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描述::與其說11月27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實驗室”主辦的互聯網保險40人研討會是一場閉門論壇,不如說實際上這是一個對當下互聯網保險產品的綜合“會診”,與會者開誠布公,互相診斷、開處方。  現有產品中哪些環節是不必要的,簡化掉;哪些便捷服務是被合規掣肘的,討論解決方案;哪些與平臺對接運營中斷的,重新再談合作;哪些思維范式已經碰壁,再開一個腦洞…  整個產品體檢的邏輯過程是:尋找——如何在各類跨界平臺或特定人群中尋找產品創新靈感?設計——將稀缺服務資源引入產品代替現金給付是否會成為流行?包裝——性價比高到“精算師都動心”的健康險該把互聯網當渠道還是工具?運營——互聯網保險如何維持動輒數十萬的用戶活躍度,產生重復消費機制?連接——自建渠道沒流量,第三方平臺成本高,怎么破?  盡管,今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互聯網保險規模已經達到1600億元,明白人都知道,產險里有94%是車險,壽險里97%是萬能和投連險,不過是換了個渠道而已。這次的閉門會,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實驗室”就專門挑出6%和3%里的產品,分析出了模式原理及發展趨勢。Believe or not?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大時代,撇去浮沫之后,才剛剛開始。  一問:什么地方可以誕生新產品?  我們列舉了非常多大流量的平臺,58同城、趕集網、懂球帝、愛奇藝、知乎、豆瓣、華爾街見聞等,這些地方是否是可以研發產品的土壤?  新技術正在改變年輕人的就業模式,零碎的時間、非固定雇主、一次性交易的模式越來越多,交易的服務標的甚至有從業經驗,例如“知乎”、“在行”知識交流平臺等。而代駕公司為了提高客戶粘性,也在提供代價服務之外,鼓勵代駕司機上門洗車、保養、甚至代為跑腿等新服務。這些都有大量的可與保險合作的空間。  凡是涉及到有交易的網站,普遍覺得有可挖掘的空間,但咨詢類平臺,沒有交易、沒有風險,是否就是保險絕緣體?  有一種觀點認為,數據本身帶來價值,一個人在知乎上關心什么問題、豆瓣上參加什么活動、都可以沉淀為用戶習慣考量的維度數據樣本。  還有一種按人群劃分的產品研發思路。某一個高新科技園區的中小企業,是否有打包定制的員工保險福利計劃需求?某一平臺上的商家或者就業群體,例如快遞員、送餐員等,是否有交通意外、健康保障的需求?  再往下分,如果平臺足夠大,平臺自己設立了自保和互保機制,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在哪里?答案是“服務”。  保險作為一種降低損失分散風險的金融工具,一紙契約同質化嚴重,核心競爭力是安全感和高杠桿;安全感是一種用戶體驗,保險公司做什么才能給用戶安全感,高杠桿取決于產品設計和成本控制,怎樣才能讓用戶花更少的錢得到盡可能高的保額保障,并且做到核保理賠便捷而反欺詐。這些是保險公司越發凸顯的競爭力。  二問:保險給付用服務替代現金能否成為流行?  互聯網保險通常小額碎片化,尤其是產險,相比幾元、幾十元的現金賠償,個人平常難以獲取的服務或許更有吸引力。例如法律咨詢、基因篩查、醫療診斷等,消費者對這類服務的需求正在由隱性變為顯性甚至剛性。  但新的問題是,這類產品的投產比如何控制?如何能持續黏住客戶,提升消費者重復購買和使用率?在目前市場上已經運營一段時間的該類產品中,不乏曇花一現之后再無消息的,原因是什么?  公司對接服務平臺的成本太高,用戶平臺流量雖大但投保人數并不如預期,再加上多方平臺與公司的對接程序和觀點繁雜多變,都在考驗著產品是否順利可持續發展。  三問:健康險大蛋糕怎么切?  健康險的互聯網運作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健康險簡易化后直接上網,一種是綁定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設計。  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實驗室”舉辦的互聯網保險閉門論壇上,針對上述第一種情形提出的問題時,如何才能讓健康險更親民,特價是最好的辦法之一,還是唯一?可以低價到什么程度?精算師站臺、公布精算報告,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消費者認賬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健康險和壽險都還有大幅度降價的空間,不合理的成本太多。降低保費提高保額,提高杠桿率,將是未來趨勢。  還有一個議題是:重疾險+信用數據=重疾醫療貸款,可行嗎?條件是什么?如果醫院自己來經營健康保險,保險公司的機遇和挑戰又是什么?如果電商巨頭做大病互助,是否對商業重疾險形成壓力?除了傳統健康險,保險公司利用互聯網社交模式與健康管理對接而創設的新型健康險,這類產品培植的用戶規模在不斷擴容中,而這一部分,可看作是培養用戶了解健康、人壽保障的良性入口。綁定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的健康險產品,難點更多在運營,如何維持用戶的活躍度。  四問:運營怎么玩兒,渠道怎么定位?  越來越多的經營者發現,后期運營和不斷更新迭代才是互聯網保險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平臺上用戶的互動和活躍度直接決定產品能否持續,避免又淪落為“一次性”產品。  而什么樣的產品該怎么選擇自有平臺、大流量平臺或第三方分銷?分別是基于什么考量?保險公司究竟應該自建平臺引入流量,還是尋找第三方合作?各自利弊是什么?  曾經有公司牽頭發起組建超級贈險平臺,希望保險同業能抱團取暖共同抵御流量巨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但這一想法未能成行,為什么?  如何做產品設計,才能使更多用戶參與到對保險產品的評價當中,激發其記錄、分享、良性競爭的動力。只有不斷體驗保險產品帶來的服務,才能真正感受到保險的本質和意義,才能真正體會到保險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才是互聯網保險最重要的功能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問診互聯網保險:不懂運營的精算師不是好產品經理-文學創作】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