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老六家折戟開門紅:小說故事

時間:2023-11-29 04:33:16 作者:小說故事 熱度:小說故事
小說故事描述::“開門紅,全年紅。”在開年占得先機、沖高業績,對于保險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2018年的“開門紅”,唉聲一片,“老六家”全部負增長。   “老六家”負增長   素來表現強勁的“老六家”,這次紛紛折戟。   歲末聚會,"開門紅"怎么樣?”是一道必答題。幾乎所有的高管都用“搖頭”或是“嘆氣”作為回應。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人采訪時說:“負增長是肯定的,關鍵看負成什么樣。”   日前,一份坊間流出的同業交流數據驗證了上述說法。   數據顯示,在個險渠道的新單保費收入上,泰康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的負增長均在20%以上,太保壽險和中國人壽更是分別達到了30%和40%。平安人壽負增長幅度最小,但也達到了10%以上。   在監管持續收緊中短存續期業務的形勢下,銀保渠道的保險產品狀況只能用“更糟”來形容。   從數據來看,2018年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相比去年同期幾近腰斬,絕大多數參與交流的壽險公司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受到“重擊”的莫過于個險能力頗弱、以銀保打天下的中小壽險公司。2018年1月,中小壽險公司銀保整體收入負增長90%以上者,20家左右;負增長50%以上者,30家左右。   數據顯示,在銀保新單規模保費大幅負增長的同時,新單期交保費也出現了超過一成的負增長,同比下滑超過50%的險企也達到了10家以上。其中不乏像中國人壽、新華保險這樣的大型險企。   安信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趙湘懷認為,2018年保險業“開門紅”不紅,主要原因在于快返型保險產品的消失以及減少,帶來人均產能中件均保費的下降。   2017年5月,保監會發布的“134號文”可謂業界一次“大考”:強制規定萬能險不能以附加險形式存在,同時,年金險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要在保單生效5年后,且年均返還金額不能超過已交保費的20%。   “新規下,個險代理人對產品形態的變化還不太適應,他們以前習慣講解高返或短期返還類產品。現在突然要重新培訓、教育是有一定時間成本的。”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而對于銀保渠道來說,“快速返還”一直是銷售的亮點所在。但在上述產品限制和整改限期之下,不少“快速返還”的年金產品逐被停售。   趙湘懷表示,市場環境變化也不可忽視:一方面,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削弱了保險產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收緊擠壓了保險市場的需求。   部分險企逆勢而上   不過,媒體人梳理發現,還是有個別險企逆勢上漲,尤其是幾家老牌外資,十余年來并未看到明顯“開門紅”現象,2018年在沒有產品結構調整的壓力下,反而揚眉吐氣了一把。   以友邦保險為例,有數據可查的十余年歷史中,友邦1月份保費所占年度保費比例7%左右,有的甚至低于8.3%的月均數字。2018年1月,友邦中國“開門紅”同比增長超150%。其中,作為高價值長期期繳終身保障性產品的“全佑”系列占比近一半。   “如此強勁增長得益于個險人力快速增長。”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在接受媒體人采訪時透露,以友邦上海分公司為例,今年"開門紅"期間活動人力從約2300人增至3000人。更重要的是,新增的人力產能并不差。據說,北京分公司有多個新增人力"開門紅"期間賣出了100份保障型產品。”   與友邦保險一樣的還有、安聯保險等多家外資。這些外資險企小步慢跑中,利潤情況也表現不錯。2017年,友邦以200億元左右的保費,實現了20億元的凈利潤。中宏人壽則是以60多億元的保費實現了5億元的利潤。   另外,還有一批中小險企在2018年“開門紅”的“大逃殺”中幸存。   一家小型合資公司負責人告訴媒體人:“我們"開門紅"確實是正增長,主要是因為賣的還是短期高現金價值的產品。之前報給保監會的"開門紅"產品沒有獲批,所以只能賣老產品。”   媒體人注意到,這樣的公司為數不少,個別公司的銀保新單規模保費增速高達100%以上,建信人壽、等銀郵系險企,同比增速也在90%以上;而英大人壽,同比增速甚至達到了1000%以上。   “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增速高的險企基本仍然是以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出現負增長的險企,尤其是負增長嚴重的險企,基本全面轉型期交。”一位資深保險業內人士分析。   反思“開門紅”意義   2018年的“開門紅”唉聲一片,也讓整個行業對“開門紅”提出了質疑和反思。   一家上市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人采訪時表示:“我們公司內部正在逐步淡化"開門紅"概念,鼓勵團隊穩扎穩打,保費增速保持平穩,而不是搞"突擊"。”   事實上,“開門紅”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幫助保險公司在保費規模上有大飛躍,但也滋生了不少行業“潛規則”。比如,惜售保單,又叫“藏保單”。保險代理人往往喜歡將年底的部分保單預留到第二年年初,一方面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在銷售業績上能有個“開門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反映了保險消費回歸理性。在行業自身的轉型和134號文的監管影響下,"開門紅"不紅實質是在擠水分。”   對此,廣發證券研究員陳福分析稱,大型險企認識到單純的規模型產品成本較高、不利于積累長期的價值成長,將逐步走上業務轉型的道路;保守估計,大型險企依然可以維持15%左右的新業務價值增長。   而對于中小險企而言,“代理人隊伍布局尚不完善,與大型險企相比有較大差距,產品結構上,以理財產品沖規模的模式在新環境下不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華泰證券研究員沈娟表示。   慧擇提示:最近,一份關于壽險公司“開門紅”的交流數據流傳開來。有一種說法是:保守估計,今年“開門紅”壽險公司少收2000億元規模保費;而另一種說法是:2018年首周,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多在15%至20%的區間負增長,個別公司甚至出現了30%至50%的負增長。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險企老六家折戟開門紅-小說故事】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