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熹掌舵太平,保險業高層流轉名單第一錘落地:具象化

時間:2023-11-30 20:31:36 作者:具象化 熱度:具象化
具象化描述::一個老保險人離開;一名新保險人蒞臨。   上周五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離開保險行業,赴職副理事長,分管股權和海外投資。  本周一,保險行業再度發生高層人事調整——華潤集團總經理羅熹空降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接替王濱出任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  那份坊間流傳的涉及5人4個副部級職務的中國保險業高層調整名單,實錘落地。下一個誰,15號還是16號?從王憲章到楊超,太平人似乎有接班國壽的傳統。  從中國信保到中國太平,  羅熹二度返回保險業  擁有26年大型商業銀行經驗,做過農行、工行副行長的羅熹并非第一次結緣保險業。  2013年底,羅熹曾在工行執行董事、副行長職務上空降晉升副部級央企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出任總經理、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  2016年初,羅熹轉戰總部位于香港的華潤集團,任總經理。  兩年后,羅熹再度回歸保險業,成為總部位于香港的中國太平黨委書記、董事長。  觀羅熹職業履歷:  農行時代的資產保全部總經理、資產風險監管部總經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以及執行董事、副行長、黨委委員;  工行時代的執行董事、副行長、黨委委員兼任中國【、】(601398,股吧)(莫斯科)股份公司、中國工商銀行(加拿大)股份公司董事長;  華潤副董事長、總經理。  除短暫的中國信保履歷,無論是農行時代的國際業務部、工行時代兼任的莫斯科、加拿大子公司把手,還是華潤的總經理,羅熹的工作均和海外市場密切相關。  這一次的中國太平亦是中國唯一一家總部位于海外的中管金融央企,四大副部級保險企業之一。  羅熹面對怎樣的保險環境:  內外競爭皆激烈與嚴監管常態  不同于兩年前非商業的政策型險企,這一次羅熹面對的是競爭更為激烈的商業保險公司。  也不同于五大行統治下的銀行業,保險的江湖民營化程度、或者說市場化程度更高。  無論是市場份額、總資產、凈利潤等硬指標,還是品牌、行業地位等軟實力,民營險企均不亞于國字號保險公司。甚至出現了其他高管制金融領域未有之現象,登頂行業之巔者非國字號。  此為競爭激烈之一,源自內部的競爭。  無論是產壽險均面臨老牌保險公司的壓制性打擊。如財險人保、平安席卷天下,占行業利潤9成多;壽險則在政策調整中,陷入個險爭奪戰,行業大勢偏向更具先發優勢的國壽、平安、太保等20年以上歷史的公司。  創新、科技、保險,未來與誰共舞?這一點互聯網巨頭看得更為透徹,紛紛進軍保險市場。  國際上,Google、Apple、亞馬遜的進入;國內,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小米等新舊巨頭都有著明晰的互聯網保險布局。  此為競爭激烈之二,來自外部的競爭。  這或許也是趨勢最可怕的地方——它來的時候未發覺,發覺之時已被時代碾壓。這一點在國內更甚,國內互聯網巨頭的保險情結也更明顯。  值得關注的還有,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的監管環境。  2017下半年的嚴監管力度、高處罰力度依舊是今后的監管主基調。  這半年來,保險人都能感受到:風向已經徹底改變——嚴厲表態、高頻發文、巨額罰單......這些在前幾年都不曾出現的情形成為常態。  此中傳達出的信號就是,強化制度建設、強化處罰力度、強調方向正確,在近期已經成為保險業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如今的保險早非昔日的業態,互聯網等技術和監管環境的變化,考驗著每一個經營者。  四任董事長留下怎樣的太平:  十八年接力做大,攅出一個世界500強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副部級保險央企之一,中國太平年頭甚久,以近90年的歷史,自詡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保險公司(招商局仁和人壽預計會有點意見)。  因歷史緣由而子公司、子品牌眾多,相對國壽、人保等巨頭而言,存在感頗弱,常年游離于中型險企之列。  歷任楊超、馮曉增、林帆、王濱等四任一把手后,2000年復業內陸的太平終實現了比肩巨頭的機會,2018年進入世界500強。  2000年,時任中保控股董事長(太平前身)的楊超借中國加入WTO放行保險牌照機遇,先后拿下產壽險牌照,并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令太平成為中國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險公司。且保險集團規模初具,擁有壽險、產險、養老險牌照。  2005年,做過保監會副主席的馮曉增接班楊超成為中保控股董事長。期間,“中保系”獲得迅猛發展,太平財險和太平人壽如期實現打平盈利的戰略目標,太平人壽保費收入突破百億元。  另一品牌,民安保險完成股改和在港上市。太平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加上養老險、產險、壽險,中保控股基本完成對保險領域的全覆蓋。  2008年,林帆成為中保控股董事長。主政四年,林帆對太平最大的貢獻是,發動了名為“淮海戰役”的中國太平品牌整合戰役,令中保控股旗下的諸多品牌合一形成統一標識。  中國太平將原來的中國保險、太平等品牌統一到太平旗下,實現集團母子公司名稱統一,突出集團整體的品牌形象,提升集團整體競爭力。  2012年,完成標識統一、升格副部級的太平,迎來新一任一把手——大型國有銀行出身的王濱。隨后的三年再造,王濱大動作頻頻,先后更換多家子公司一把手及班子成員,提出再造一個“新太平”的目標,力爭三年總保費、總資產和凈利潤翻番。  三年再造,奠定了太平進入世界500強的底子。  分享三組數據:  2008年,太平保費收入為152億港元,總資產880億港元,虧損5.6億港元;  2012年,太平保費收入601億港元,總資產2429億港元,利潤14.7億港元;  2017年,太平保費收入1787億港元,總資產6665億港元,利潤61.4億港元。  期間,太平收購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并拿下太平再保險、太平科技牌照,基本集全保險牌照。  從楊超的拓荒,到馮曉增、林帆的開拓,再到王濱的做大,四任一把手接力留下了一個新生的世界500強。  依托中國內陸保險市場成長起來的太平,做大之后的歸屬當是做強。這一點,太平過去的三年精品策略,已有所體現。尤其是那一句“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金融保險集團”透露行進方向。  世界500強級的使命:  護航中國保險走出去  這不僅是太平的使命,也是所有中國本土保險巨頭的共同使命。  伴隨中國的崛起,國力的強盛,發聲世界與全球化的合作是高層力推之國策。  遺憾的是,迄今中國依舊缺乏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保險集團。所謂影響力非資產、利潤之強,而是保險公司的保險專業承保與全球布局的能力。  這是真正考驗中國保險公司是否成長為世界級險企標尺。期間蘊意無外乎,有沒有能力以保險捍衛中國企業海外安全。如“一帶一路” 建設,或“命運共同體”。  保險資金的運用,是否可以更好地捕捉不同市場的投資機會。縱觀西方大型成熟保險公司全球化的大類資產配置幾乎是標配。  尤其是美國保險公司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和中國差不多,但為實現風險降低以及收益提升,海外投資越來越受到重視。  風聲鶴唳中險資出海似乎成為敏感詞,實則未能理解一個前提即跨國保險集團保費業務也來自全球多地。  海外承保能力和投資能力皆考驗著500強險企的成色,這是所有中國本土巨頭險企的機會,也是時代給予的機會。  作為唯一總部位居海外的中管金融央企,太平無疑有著更多的優勢,這亦應符合當初其升格為副部背后的高層期待。  相對于其他巨頭而言,這也是太平“打造最具特色和潛力的精品保險公司”正解之一吧。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贏家財富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羅熹掌舵太平,保險業高層流轉名單第一錘落地-具象化】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