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會養老成主流:反諷

時間:2023-12-12 11:47:05 作者:反諷 熱度:反諷
反諷描述::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讓多數家庭未富先老,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多數青年的一個難題,他們既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又要贍養父母,很多人對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問題。那么成都市民又是怎樣看待養老問題呢?根據調查結果發現,成都市民有超過7成的人傾向社會養老,自我養老觀念還未深入人心,而且部分市民在規劃方面,僅能接受每月投入500元(及以下)資金用于購買。   超四成市民期望50歲退休   近期,“彈性延遲退休年齡”的話題引起社會關注。成都市民期望什么年紀退休呢?調查顯示,43.0%的被訪者希望在50歲時退休,26.3%的被訪者希望在55歲時退休,23.8%的被訪者則希望在60歲時退休。   而被問到“什么年紀開始為退休生活做準備比較合適”時,35.9%的被訪者表示會在“31~40歲”時開始做準備,選擇“30歲之前”的被訪者占30.7%,還有28.2%的被訪者選擇“41~50歲”。   中鐵信托財富管理中心高級客戶經理許杰表示,對于多數家庭而言,如果30歲左右才做養老準備,不僅要考慮養老規劃,還有子女教育規劃,負擔較重,“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從踏上工作崗位后就從收入中抽出部分用于養老規劃,這個規劃既包括儲蓄、購房,也包括理財產品等。”   7成被訪者傾向社會養老   對于養老,成都市民有著什么樣的觀念和規劃?本次調查中,將養老的方式分為“子女養老”、“社會養老”、“自我養老”及“其他”共四種方式。   調查結果顯示,有71.2%的被訪者表示采用“社會養老”的方式;10.8%的被訪者選擇傳統的“子女養老”,僅有17.3%的被訪者選擇“自我養老”。   對于“退休后生活主要保障來源”,有87.3%的被訪者表示主要生活保障是“社會保險”,其次是“個人儲蓄”(77.4%)及“孩子贍養”(36.2%),“商業養老保險”(22.6%)和“商業醫療保險”(22.0%)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   在調查中,有54.5%的被訪者表示對養老理財投資有過了解;45.5%的被訪者表示沒有了解過。   “目前我國社會養老還存在資源不足、資金不足、立法缺失等諸多問題。”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業務副總監蘇衛東認為,僅依賴社會養老無法滿足龐大的養老需求,市民的退休生活來源要多元化,應該根據財力適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定投、信托產品、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等,提高收益率。此外還可考慮孩子贍養、住房養老、其他投資理財收入等多種方式,補充養老金來源。   期望養老費用月均2575元   曾有經濟學家算了一筆賬,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需要一筆約300萬~500萬元的積蓄。成都市民期望每月有多少錢養老?   調查顯示,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53.6%的被訪者期望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在1500~2999元之間,25.1%的被訪者選擇了“3000~4999元”,7.1%的被訪者期望退休金是“5000~9999元”。市民期望的退休金,平均為每月2575.6元。   “這個期望的標準在全國屬于相當高的范疇。”蘇衛東指出,2011年全國月人均養老金水平為1531元,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約3537元,養老金平均替代率僅為43%;2011年成都市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約3486元,如果按市民期望的月均2575.6元計算,則養老金平均替代率高達73%。顯然,這個替代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卻符合國際標準。但即使這樣,考慮到通脹,這樣的養老金仍可能不夠。   退休準備金額占收入不高   面對嚴峻的養老形勢,市民是否已經意識到了養老規劃的迫切性?又該從收入中拿出多少錢來準備未來的養老金?   當被問及“為日后退休生活進行養老理財投資是否有必要”時,有73.1%的被訪者表示有必要,26.9%的被訪者表示沒有必要。其中,“26~35歲”的年輕市民中,有88.1%認為有必要;而在認為有必要的市民中,有54.2%已在進行養老理財投資行為。   當被問及“除社保外,您目前收入的多少用于退休金額準備”時,有12.1%的被訪者表示會將收入的“40%~59%”用作退休準備;選擇“20%~39%”的被訪者占20.4%;有36.5%的被訪者表示,會動用收入的“20%以下”;還有25.7%的被訪者則坦言“幾乎沒有”。根據被訪者填寫的比例計算,成都市民退休準備金額占收入的比例平均為20.46%。   在“每月愿意花費多少用于投資”的調查中,48.1%的被訪者選擇“201~500元”;27.1%的被訪者選擇“501~1000元”。總體看來,大部分市民接受每月投入500元(及以下)用于購買養老理財產品。   惠澤提示:根據以上對成都市民的調查可以看出中國民眾普遍沒有很強的自我養老意識,很多人將自己的晚年生活完全交給社會和子女,而且根據成都市民的理財觀念可以看出,養老理財還沒有深入人心,根據通常的標準,市民的收入越高,養老理財的投入也就越大,但是專家指出,以月平均收入的20%~30%用于養老理財產品投資是較為合適的比例,不同條件的市民可根據自身情況做出不同投入。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成都市:社會養老成主流-反諷】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