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錯配風險中短期理財險將過上苦日子:閱讀體驗

時間:2023-12-09 08:43:18 作者:閱讀體驗 熱度:閱讀體驗
閱讀體驗描述::導讀: 理財型保險正在“瘦身”。保監會近日明文要求一年期以內的理財型保險下架,這對于打高收益、短平快的網銷渠道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對此,負責網銷保險的人士紛紛表示,正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加大1-3年期產品開發,而此類產品蜂擁而入無疑會進一步引起混戰,并增加運營成本。 一年期產品被叫停 中短存續期產品設限額 經歷過瘋狂,曾經創下三天銷售200億元的“奇跡”,而這背后卻是去化、拼高收益的結果,在低利率時代吸引了很多客戶投保。然而,這樣的產品往往存續時間較短,有的少則三五年,多則一年期,在一年內退保也可有較高的收益,這給險企經營帶來了潛在的現金流風險,以及加大了投資壓力。 為了規避資金負債錯配風險,保監會開始對此類產品“動刀”。3月18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有關事項通知》,一方面不再強調高現金價值產品,而是延伸至預計存續期不滿五年的產品。其中,存續期不滿一年的產品自3月21日起已被叫停。從目前市場銷售的產品來看,存續期在一年以內的,絕大多數是沒有保障而只求收益的短期。 所謂中短存續期產品,是指前4個保單年度中任一保單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賬戶價值)與累計金之和超過累計所繳保費,且預期該產品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不滿五年的人身。除了一年期以內的產品被叫停外,其他產品則將限額銷售,且掛鉤資本金。如自年初開始,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應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也就是說,當的資本金為100億元,此類產品銷售額一年最高為200億元。 為了防范市場波動太大,保監會也為目前預計存續期在1-3年的產品銷售設置了“緩沖期”,如今年的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90%以內,兩年內逐年遞減為70%和50%以內。一旦銷售規模超過限額,險企須在3個月內通過增資等方式確保滿足要求。有統計顯示,去年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達到6500億元。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規實施后,受超短期產品停售影響,此類產品規模很可能會縮減到5000億元。 嚴控錯配風險 險企投資有望減壓 事實上,萬能險并非洪水猛獸,它以高透明性、保障和投資雙重屬性、實際存續期較短及靈活多變等多種優勢成為中小險企迅速占領市場擴大資產規模的利器。但隨著低利率環境帶來的投資壓力、信用風險帶來的資產質量損失、股市下跌帶來的股票投資虧損等多重因素疊加,給保險公司的投資帶來了壓力,尤其中短期保險產品占比加大,現金流迅速增長加劇中小公司經營風險。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在銀保渠道或互聯網渠道,個別中小公司投資于中長期資產博取高收益,而銷售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實際存續期限只有一或兩年,存在“短錢長投”風險隱患。 據了解,目前中短存續期產品承諾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萬能險預期結算利率甚至超過7%,投資收益難覆蓋成本;另一方面,此類產品存續期一般在1-2年,而資金投向多為債權計劃、權益等久期較長的資產,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費下滑,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通知》正在通過結構性調整,引導險企開發較長期限的保險產品,以適應保險資金的投資特點。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指出,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的負債成本較高,為覆蓋其高成本,投資端一定程度采取了提升風險偏好,或者拉長資產久期的策略以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在他看來,加強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規范,可以減小對保險投資端的壓力、降低資產負債久期錯配風險,有利于保險投資回歸到注重大類資產配置,以固收資產為主的長期穩健、分散投資的策略,該策略與保險資金長期負債特點和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相一致,有利于保險行業長期穩健發展。 網銷欲轉戰場 三年期產品恐上演混戰 據了解,中短存續期產品主要是通過銀保和互聯網渠道銷售,其中一年期以內的萬能險主要是網銷的“專利”。有業內人士預計,此前一年期以內的萬能險保費占比大約20%-30%,以去年6500億元規模的中短存續期產品來計算,一年期以內的產品保費達到了1300億-1900億元。 據悉,目前多家險企正在對網銷產品進行重新設計,以滿足監管的要求,最直接簡單的操作將是拉長保障期限、繳費期限和收益回報期限。一位網銷產品開發人員指出,網銷產品開發,將適應互聯網用戶習慣,很少開發繳費期超過五年的產品,下一步將以1-3年期為主。“讓人擔憂的是,一旦險企集中開發1-3年期產品,這將加大此類產品的市場競爭。”另有網銷人士坦言,這樣會進一步增加險企在這一類產品銷售的成本,尤其銀保產品也多為1-5年期,網銷將對銀保市場形成挑戰,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銀保手續費的增加。 不過,一位指出,從目前網銷轉型來看,理論上說可能加劇1-3年期市場的競爭,但實際上,此類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也將受到限額限制,險企并不會像以往瘋狂比收益來做大蛋糕。有保險資管人士則另有解釋,目前絕大多數追求規模的意愿并不強烈,此次新規也并不會成為險企保費增長放緩的決定性因素,現在關鍵的因素在于投資市場的走勢,從去年下半年到目前,股市不好,其他另類投資也需要慎重選擇,一旦資金放出去了,沒有很好的收益,將會直接導致利差損。 丁當也在近日披露,目前平安正在研究投資驅動型保險產品的開發,一方面要加強資產獲取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投資能力建設。例如,開發固定收益類的中長期理財型產品,做到負債與資產久期匹配,并且產品利率根據市場利率或者銀行理財收益率水平變化而做相應調整;開發多元化、多策略、全球化的凈值型產品,如在低利率環境下可以開發保本且與指數掛鉤分享其上漲空間的結構化產品。 新規執行不要“走了樣” 當監管層正式發布關于“中短存續期產品”新規時,一些渠道單一、網銷占比居高、以短期產品為主力的中小險企“炸了鍋”,感覺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懸在頭頂,不久的將來就要落地。轉型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雖然這一新規對一些公司來說算得上是暫時的“噩耗”,但長期來看,卻利于公司和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產品銷售可以長短結合,規模增長可以與投資取向匹配,盡量避免保險業務發展“看上去很美”,隱現泡沫。 當新規發布后,多家險企紛紛表示,要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更加注重價值取向,發行一些具有成長價值、給公司和客戶帶來長期利益的產品。然而,卻仍緊緊盯著那些三年期的產品不放。通常而言,需求短則十年,長則一輩子,為何非和三年期的產品較勁?再則,雖然目前利率走低,客戶急著理財,但客戶理財也想獲得長期的回報,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在養老時派上用場。產品開發需要創新,但勿太急功近利,別讓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的新規在執行的時候“走了樣”。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嚴控錯配風險中短期理財險將過上苦日子-閱讀體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