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是保險業的契機還是雞肋:懸疑故事

時間:2023-12-22 16:46:02 作者:懸疑故事 熱度:懸疑故事
懸疑故事描述::6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首次建議寄件人對貴重物品購買保價或保險服務。對保險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新契機,還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道路似寬廣   2011年底,我國快遞行業市場規模已排名世界第三位,全國持有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法人企業超過7500家。據《2011年郵政行業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36.7億件,同比增長57%;快遞業務收入完成758億元,同比增長31.9%。快遞業務收入占比提高,占郵政行業業務總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比重為48.5%,比上年末提高3.5個百分點。   快遞行業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后,越來越多的消費投訴卻讓這一行業蒙上了陰影。據國家郵政局官方網站上宣布的《國家郵政局關于2012年5月郵政業消費者申訴情況的通告》稱,當月該局受理消費者關于快遞業務的有效申訴8423件,其中反映快件丟失及內件短少的1522件,占18.1%;反映快件損毀的668件,占總申訴數量的7.9%。一旦貨物尤其是貴重物品丟失,快遞公司往往與客戶在賠償問題上產生很多糾紛,類似“iPhone變磚頭”等情況時有發生,導致消費者與快遞公司矛盾升級。   “快遞與傳統的個人遞送物品過程相比,由于中斷了交付和收訖的過程,增加了參與主體,在貨物運送的各個環節都會存在貨物丟失的風險。”重慶大學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黃英君認為,這也催生了快遞保險市場的潛在發展空間。   目前,保價(注:一種加收費用的郵遞業務,用于寄遞較貴重物品、有價證券、包裹等,如有遺失,郵電部門按保價金額負責賠償。)是為大家較熟悉的一種快遞安全保障手段。但《》雜志記者在尋訪了國內幾家大的快遞公司的駐點派件處后發現,目前快遞公司對于寄件人的保價行為大都采取客戶自愿原則,按照預先制定的保價率收取保價費,如圓通的是按保價金額的3%的費率來收取保價費,中通則是2%的費率,發生物損或丟失后按聲明價格賠償寄件人。保價雖然采取自愿原則,但快遞公司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有快遞公司建議寄件人對貴重物品保價,堅稱“你不保價,我們不敢接”,但也有快遞人員并不會極力建議保價。   在各個快遞公司的快遞詳情單上,對于物件保價都有一個最高金額的限制,不少快遞公司稱這是“出于成本和風險因素考慮”。但隨著貴重物品快遞量的日益增多,保價方式顯露的局限也越來越多,像賠償最高額限制、快遞公司資金實力限制等。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貴重物品快遞公司不愿接單,便宜的物品寄件人不愿保價的普遍現象。   針對以上情況,快遞行業引入保險機制是否能得到緩解?這就成了擺在保險行業和快遞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按照我國郵政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年處理量將達到61億件,年均增長21%,顯然,對于這樣的新興產業和領域,其所蘊含的保險需求必然是巨大的。   前行有紅燈   受此吸引,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多家吃螃蟹的保險公司,但從目前這些產品的運行情況來看,“螃蟹”的美味似乎還有待進一步細品。   早在2003年,深圳郵局便與平安保險公司曾全面推出“郵包險”,該險種費率比“保價”低一半,而且相對于保價來說,對寄件物品還有保密功能。《保險中介》雜志記者采訪到目前還在運行“郵包險”的一家大型財險公司,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該公司郵包險業務目前“需求量很少”。   其實在近年來,保險公司在電子商務領域和快遞市場,一直在嘗試開拓新的市場。如一款“”,是與淘寶網于2010年聯合推出的針對買家與賣家雙方在退貨方面的一款險種,產品合同規定:買家在購買7天無理由退換商品時只要多付出0.3元-0.5元,一旦發生退貨,保險公司就會自動支付退貨的運費。   “對于同屬于物流行業的快遞業,目前在保險這一塊基本上屬于空白,還沒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在《保險中介》雜志采訪中,黃英君這樣分析。   應該說,保險市場從來不缺探索者與先行者,在這個看起來于快遞公司與保險公司有“共贏”效果的市場,為什么問津的人并不多?到底快遞公司怎么看?保險公司又是什么態度?   2011年07月06日,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召開“快件物品遺失損毀理賠相關問題研討會”上,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現代物流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曉東表示,根據國外快遞、航空運輸、水路運輸的經驗,快遞公司對于消費者的保價行為,可以交由保險公司完成。   但順豐速運副總裁黃偉表示,保險公司認為快遞公司給其帶來利潤較小,不愿意與之合作。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也認同上述觀點,其指出,目前國內快遞行業發展并不規范,我國的保險業發展也有一定欠缺。快遞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往往是快遞公司給保險公司交出一部分資金,保險公司再用這部分資金向消費者賠償,因此快遞公司更愿意由自己來完成這部分工作。   和徐勇在會上的觀點不謀而合,《保險中介》雜志記者采訪過程中有快遞員稱,大的快遞公司有自己的償付能力,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并且這樣也多有不方便。   “快遞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快遞企業保險意識以及消費者的保險意識都是影響快遞保險業務發展的瓶頸。”黃英君認為。   那作為主角的保險公司,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市場的呢?   “快遞行業本身投保欲望不強”這也正是保險公司對快遞公司的一個印象,原來保險公司對做快遞保險這塊蛋糕也并不樂觀,到太平洋(601099)產險湖北分公司非車險管理部總經理李林峰介紹說,該公司暫時沒有單獨為快遞行業設置一個保險產品,他認為所有的保險產品都要符合保險規律,快遞行業本身微利,快遞行業的保險業務相對保險公司而言,動力并不大。   【慧擇提示】一旦快遞行業引入保險機制,可以有效減少快遞方面的糾紛,讓寄件人的利益更有保障,但“如何準確評估遞送物品的實際價值、如何厘定費率等,這也是保險公司必須考量的重要問題。”黃英君認為,做好市場道德風險的防范工作很重要,快遞保險參與主體較多,需要保險行業和快遞行業的共同努力,在快遞保險市場調研、價值評定、風險防范、產品研發以及渠道構建等方面進行有效規范。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快遞行業是保險業的契機還是雞肋-懸疑故事】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